估计很多朋友都曾经焦虑过,或者现在正处于焦虑当中。人为什么会感觉焦虑?
是个人活着都闹心,那努力奋斗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一个的闹心事儿吗?
焦虑也是一种能量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。你感到焦虑说明你在心中还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。只需要好好的规划一下制定好计划,慢慢走向成功。
《人性的弱点》中所说:忧虑会让人得上三大疾病(心脏病、消化系统溃疡、高血压),会让女人老得更快,甚至会让最强壮的人生病。所以我们要想拥有健康身心,请及时消除心中的焦虑。
但是,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,我们最好上升到“道”的整体去看问题,才能看得更加全面。就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所说: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;不善人,是善人的借鉴。
焦虑也是如此,它的确对人有妨害,但是也能对人起到帮助、促进作用。
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张婍在某场演讲中谈到:焦虑看作一种能量的话,这个焦虑,它对我们是有作用和意义的。
焦虑能够让我们不舒服,但是焦虑也可以让人们化压力为动力,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正向的积极作用和意义。
孟子告诫世人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
他还说: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一个人,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,使他筋骨劳累,使他忍饥挨饿,使他受尽贫困之苦,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,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,使他性情坚韧起来,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。
的确如此,一个人,常常发生错误,这样以后才能改正;在内心里困惑,思虑阻塞.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“忍常人所不能忍,成常人所不能成”。
人生,总是遵循苦难守恒定律的,如果我们不想付出,就很难得到;如果我们克服了焦虑,踩着挫折与困难前进,便会化压力为动力,挖掘最大潜能,成就辉煌人生。
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在压力与焦虑中不断成长进步的,他本是一介儒生,却被临危受命,奉命去组建湘军,但是屡战屡败,损兵折将。他曾经因为吃了大败仗,三次自尽,但都被手下救了下来。
后来,他慢慢学会了“逆来顺受”之法,变得更加坦然乐观;即使是遇到了很大的挫折,他都能够很快过“情绪关”,打掉牙和血里吞。
最终,他花了10几年的时间,统帅湘军将士,终于彻底消灭了太平军。于是他有感而发,道出了一句真言:天下事,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,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。
可见,如果我们感觉焦虑难过的时候,不去逼自己一把,化压力为动力,我们就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么强。这也就是焦虑和压力的积极意义!
当初,越王勾践兵败于吴国,携妻带子去吴国主动求和,入吴为臣子,给吴王夫差牵马、当马夫,那是何等的落魄、卑微、屈辱啊!但是他忍辱负重,讨得吴王夫差欢心后,得以安全回国。
回国后,勾践时刻铭记着奇耻大辱,内心非常焦虑,每晚还要“卧薪尝胆”,只为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奋斗与复仇。勾践暗中积蓄力量,找准时机,终于三千越甲终吞吴,灭了吴国,逼迫吴王夫差自尽,自己也成为了春秋霸主。
从“勾践称霸”的故事,我们也可以看出:焦虑如果利用得好,可以让人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,最终助力人们乘风破浪、披荆斩棘。
如果我们学习了道家思想,就会明白“道是一个整体”,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,就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所说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”。
可是,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面,而忽略了另一面,就会违背大道,继而言行举止出现偏差,最后没有好的结果。
所以说,我们要正确看待焦虑这件事,既然它是无法避免而已无处不在的,那么我们就勇敢地面对,将焦虑转化为一种能量,让它发挥一种积极的作用。